注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工程技术,但是对于注浆理论的研究仍然非常重要。以较为合理、完善的理论指导注浆工程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用纯理论的方法描述浆液的压注过程及裂隙或孔隙中浆液的流动规律还与实际存在一定差异,这是因为注浆效果的好坏与诸多因素有关,如注浆材料渗透性的好坏、岩土的孔隙率及孔隙大小、注浆施工方法、岩土的非均质性、地下水的流动、注浆材料的时间特性等,但是,随着注浆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终将取得满意的成果。

T1qhh_B5DT1RCvBVdK.jpg

注浆理论是借助于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的理论发展而来的,对浆液的单一流动形式进行分析,建立压力、流量、扩散半径、注浆时间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浆液在地层中往往以多种形式运动,而且这些运动形式随着地层的变化、浆液的性质和压力变化而相互转化或并存。例如,在渗透注浆过程中存在劈裂现象,在劈裂注浆过程中存在渗透流动,在压密注浆过程中存在劈裂或渗透流动。尽管浆液在地层中运动形式很复杂,但它在一定条件下总是以某种流动形式为主。正确地运用注浆理论,将其以所要求的运动形式为主在地层中流动,达到注浆的目的。如在非均质地层内注浆,先用黏度高的悬浊型浆液向地层内大孔洞、裂隙或土层中的松软地带注浆,提高地层的均质性,然后再渗透注浆。

63d0f703918fa0ecb3a5d21e6270f4e73c6ddbb0.jpg

注浆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浆液在岩土体中流动时所完成的两个过程,即物理化学过程和流体力学过程。物理化学过程包括注浆材料的凝结和硬化机理、浆液的流变特性等;流体力学过程包括浆液沿注浆管道及地下孔隙、裂隙或孔洞流动的扩散规律。



注浆理论以往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




渗透注浆理论



在注浆压力作用下,浆液克服各种阻力而渗入孔隙或裂隙,压力越大,吸浆量及浆液扩散距离越大。这种理论假定,在注浆过程中地层结构不受扰动和破坏,所用的注浆压力相对较小。





压密注浆理论



通过钻孔向土层中压入浓浆,随着土体的压密和浆液的挤入,将在压浆点周围形成灯泡状空间,并因浆液的挤压作用而产生辐射状上抬力,从而引起底层局部隆起,许多工程利用这一原理纠正了地面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





劈裂注浆理论



在注浆压力作用下,浆液克服地层的初始应力和抗拉强度,引起岩石或土体结构的破坏和扰动,使地层中原有的孔隙或裂隙扩张,或形成新的裂缝或孔隙,从而使低透水性地层的可注性和浆液的扩散距离增大。这种注浆法所用的注浆压力相对较高。





电动化学注浆理论



当在黏性土中插入金属电极并通以电流后,就在土中引起电渗、电泳和离子交换等作用,促使在通电区域中的含水量显著降低,从而在土内形成渗浆“通道”。若在通电的同时向土中注入硅酸盐浆液,就能在“通道”上形成硅胶,并与土粒胶结成具有一定力学强度的加固体。


对渗透注浆而言,浆材的颗粒尺寸至少要小于土的孔隙尺寸,才能实现渗透注浆,也就是说,满足浆材对地层的可注性条件是进行渗透注浆的前提。


渗透注浆与劈裂注浆的理论基础虽然不同,但两者都是要把类似的浆液注入地基内的天然孔隙或人造裂隙,并力求在较小的注浆压力下达到较大的扩散距离,因而浆液流变性的好坏对上述注浆理论都有重要影响。


声明:根据刘文永、王新刚、冯春喜、刘洪波主编的《注浆材料与施工工艺》摘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