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防水工程渗漏的三大顽疾主要包括施工缝渗漏、混凝土裂缝渗漏以及穿墙(地)管道渗漏。针对这些顽疾,可以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施工缝留设位置不当。
施工缝处理不当,如杂物未清除、新旧混凝土粘结不牢等。
钢筋过密或模板间距狭窄导致混凝土浇筑困难。
根据渗漏情况,采用促凝胶浆或氰凝灌浆等方法进行堵漏。
对于不渗漏的施工缝,可沿缝剔成八字形凹槽,清除松散石子,刷洗干净后,用水泥素浆打底,再抹水泥砂浆找平压实。
加强施工缝的防水构造处理,如铺设净浆、涂刷防水涂料等。
混凝土搅拌不均匀或水泥品种混用导致收缩裂缝。
设计或施工不当导致结构缺乏刚度,产生裂缝。
局部断裂或环形裂缝。
采用促凝胶浆或氰凝灌浆等方法进行裂缝堵漏。
对于不渗漏的裂缝,可用砂浆或水泥压浆法处理。
对于结构所出现的环形裂缝,可采用埋入式止水带、粘贴式氯丁胶片等方法进行修补。
穿墙(地)管道周围混凝土浇筑不密实。
管道表面锈蚀层未清除干净,影响与混凝土的粘结。
管道接头不严或用有缝管。
管道受振动松动,与混凝土间产生缝隙。
热力管道穿墙部位构造处理不当,因温差作用产生裂缝。
对于水压较小的常温管道穿墙(地)渗漏水,可采用直接堵漏法处理,如剔槽、填充水泥胶浆等。
对于水压较大的渗漏点,需采用更复杂的方法,如设置预制混凝土套管等。
清除管道表面锈蚀层,确保管道与混凝土粘结严密。
加强管道周围的混凝土浇筑和振捣,确保密实度。
对于热力管道,需特别注意穿墙部位的构造处理,防止因温差作用产生裂缝。
提高施工质量: 加强施工人员培训,确保施工缝、混凝土浇筑等关键环节操作规范。
优化设计: 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防水要求,合理设置施工缝位置,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和浇筑工艺。
加强后期维护: 定期对地下防水工程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处理渗漏问题。
采用新技术新材料: 关注防水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动态,积极引入和应用新型防水材料和技术手段提高防水效果和使用寿命。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治理地下防水工程渗漏的顽疾,提高地下工程的防水性能和使用寿命。